內容目錄
中式推拿(中醫推拿)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透過手法作用於人體特定部位(如穴位、經絡、肌肉等),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疼痛、調節臟腑功能等目的。以下是關於中式推拿的詳細介紹:
一、核心理論與作用
- 經絡學說:
推拿以經絡系統為核心,透過刺激穴位(如合谷、足三里、肩井等)調節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 - 陰陽平衡:
透過手法調整人體陰陽失衡狀態,恢復健康。 - 活血化瘀: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僵硬、腫脹和疼痛。 - 整體調理:
不僅針對局部症狀,也著重全身機能的改善(如增強免疫力、改善睡眠)。

二、常用推拿手法
- 按法:
用手指、手掌或手肘垂直向下按壓穴位或肌肉,力道由輕到重(如按壓肩井穴緩解肩頸酸痛)。 - 揉法:
用手掌或指腹在局部做環形揉動,放鬆肌肉(如揉腹促進消化)。 - 推法:
單向直線推動,分掌推、指推等(如推背部膀胱經排毒)。 - 拿法:
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用力提捏肌肉(如拿捏頸肩部緩解疲勞)。 - 拍法:
空心掌有節奏地拍打身體,常用於背部或四肢(促進氣血流通)。 - 撥法:
用指腹橫向撥動筋結或條索狀組織,鬆解沾黏(如撥法處理腰背勞損)。 - 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在體表滾動,適用於大面積部位(如腰背部)。
三、適應症
- 疼痛類:頸椎病變、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關節炎、頭痛等。
- 亞健康調理:疲勞、失眠、免疫力低下、消化不良。
- 復健輔助:運動傷害後恢復、中風後肢體功能障礙。
- 其他:月經不規則、小兒積食(需專業小兒推拿師操作)。

四、注意事項與禁忌
禁忌人群:
- 骨折、脫臼、皮膚破損或發炎部位;
- 嚴重骨質疏鬆、腫瘤患者;
- 妊娠婦女(尤其腰腹部);
- 心腦血管疾病急性期(如腦出血)。
操作要點:
- 手法需輕柔漸進,避免暴力;
- 推拿前後建議飲用溫水,避免受涼;
- 飯後1小時內不宜推拿腹部。
五、與現代生活的結合
- 辦公室族保健:針對久坐人群,推拿肩頸、腰部可預防職業病。
- 運動恢復:運動員透過推拿放鬆肌肉,減少乳酸堆積。
- SPA養生:許多養生會所將中式推拿與精油、熱敷結合,增強舒緩效果。
六、如何選擇專業推拿?
- 選擇正規中醫館或持有資質的推拿師,避免非專業按摩造成傷害。
- 初次體驗可先諮詢中醫師,根據體質和症狀制定方案。
- 治療後若有短暫酸痛屬正常反應,但持續疼痛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