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吳敏倫(Emil Ng Man Lun),1946年10月14日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順德,是香港著名的精神科教授、性學家及性教育推動者,因其在媒體上頻繁討論性議題而聞名,被譽為「性博士」或「性學大師」。他不僅在學術領域有卓越貢獻,還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推動性教育及性權觀念的普及,挑戰傳統性觀念的禁忌。他的學術與社會工作影響深遠,特別是在香港及亞洲的性學研究與教育領域。

教育背景
吳敏倫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吳輝揚是一位精通八種歐洲語言的語言學家,母親則為家庭主婦。家中藏書豐富,使他自中學時期便廣泛閱讀,包括羅素、馬克思等哲學家的著作,以及《男性性行為》、《性史》、《花花公子》等與性相關的書籍,這為他日後研究性學奠定了基礎。他在學業上成績中游,曾三度轉校,最終畢業於傳統天主教名校香港華仁書院。1965年,他遵從父親期望,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1971年畢業,並在近十年後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香港大學精神治療學系教授。

學術與專業成就
吳敏倫的職業生涯始於精神科,但因香港大學精神治療學系缺乏性治療研究人才,他被派往英國接受為期一年的專業訓練,隨後獲得美國臨床性學院院士、美國性學委員會創會榮授文憑及註冊性治療家資格。回港後,他開始為醫學生教授性教育,並於1976年創立香港首間性治療診所,開啟了香港性學研究的先河。1981年,他擔任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教育傳播委員會委員;1985年創立香港性教育促進會並任會長,與家計會合作推廣性教育;1990年倡議成立亞洲性學聯會,並於1992年正式成立,擔任首屆會長;1999年,他主持第14屆世界性學大會(香港),並通過《性權宣言》,確立11條性權(後於2014年擴充至16條)。此外,他於2000年與香港大學開辦網上性教育課程,2006年創辦香港首次性文化節,2008年創立世界華人性學家協會並任創始會長。
吳敏倫的著作包括《性論》(1990)、《性與道德》(1990)、《禁果與人生》(1991)、《性醫學新釋》(1991)、《亞洲的性問題》(1993)、《性愛謬論大審哉》(1994)、《性教育指南》(1996)等,為性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他還獲得國際性科學赫希菲爾德獎章,表彰其在性學領域的貢獻。

性觀念與爭議觀點
吳敏倫以開放的性觀念聞名,挑戰香港社會的傳統禁忌。他支持多元婚制,認為只要當事人同意,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均可接受,並指出一夫一妻制並非唯一選擇,認為接受多元婚姻可降低離婚率。此觀點引起天主教人士反對,批評其衝擊教會價值觀。他還認為香港將人獸交定為犯罪不合理,區分人獸交與獸姦,強調「姦」涉及強迫,而動物無法表達意願,故不應一概禁止。此外,他主張廢除亂倫罪,認為成年人間的合意性行為不應受法律限制,並駁斥近親性交導致「畸胎」的說法,指出性交不一定為生育,且遺傳病檢查可避免問題。他還批評香港法律允許16歲合法性交卻禁止18歲以下觀看色情刊物,認為邏輯矛盾。
吳敏倫在《合法性交年齡問題》中提出,現行性交年齡限制剝奪了性自主權,主張降低年齡限制,並認為一定程度的性活動對兒童有益。他還反對限制兒童色情物品,認為這侵犯了思想與出版自由。這些觀點引發廣泛爭議,被指過於激進,但也反映了他對性權與個人自由的堅持。

愛情與個人生活
吳敏倫的愛情故事頗具傳奇色彩。1968年,他以筆名吳梓平在雜誌刊登徵友啟事,隔年在越南收到徐梅的回信,兩人通過書信建立深厚感情,至第9封信已相愛,第13封信吳敏倫提出求婚,第16封信徐梅答應。1971年,吳敏倫赴越南與徐梅見面,1972年兩人在香港結婚,育有一子一女。儘管他主張多元婚姻,他在個人生活中對徐梅忠貞不渝,強調「只愛她一個」。這對伉儷結婚逾40年,感情深厚,被譽為童話般的愛情故事。

對性教育的貢獻
吳敏倫認為香港的性教育不足,愛情教育更幾乎為零,導致社會對性與愛情的誤解。他批評現行性教育僅限於生理知識,缺乏對情感與關係的深入探討。他通過電台節目《性本善》、新城電台《一個人好生活》等傳播性教育觀念,強調性健康不僅是無病狀態,更需積極的性態度與幸福感。他於80年代在瑪麗醫院設立性診所,協助性別認同障礙者,並創立香港性教育會,推動全面性教育。

Conclusion
吳敏倫以其前衛的性學觀點與不懈的社會參與,成為香港性教育的先驅。他的工作不僅改變了學術界的性學研究,也影響了公眾對性與愛情的認知。雖然其部分觀點引發爭議,但無疑激發了社會對性權與性教育的深入思考。他與徐梅的愛情故事,更為其「性學大師」形象增添了浪漫色彩,使其成為一位兼具學術深度與人性溫暖的傳奇人物。
Furthe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