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des matières
「雞」在粵語文化的日常語言裡從來不只是家禽。
它可以是貨幣單位(「一蚊雞」)、性工作者(「叫雞」)、男性生殖器(「雞巴」),甚至是大學援交女生(「大學雞」)。
本文將深入探討「雞」如何從音譯詞彙演變為妓女的隱喻,並分析其如何滲透至日常語言、經濟活動乃至民間信仰中。

「雞」與妓女:音譯與隱喻的雙重起源
普通話「妓」與粵語「雞」的音韻關聯
「妓女的普通話『妓』是『雞』的音譯,慢慢召妓就變成叫雞。」這一現象源於語言接觸中的音韻適應。在粵語中,「妓」(gei6)與「雞」(gai1)發音相近,但並非直接同音;其關聯更多來自語義的隱喻轉移。改革開放後,廣東沿海地區妓女行業復興,塘西與廣州妓女如「雞」般被視為「美食」,使得「叫雞」一詞盛行。

塘西風月與「一蚊雞」的由來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塘西為風月勝地。客人需通過「花箋」(邀請函)邀約妓院阿姑(妓女),每張花箋價格為一元,稱為「一蚊楷」(楷音Kai),後因音變而讀作「一蚊雞」。當時一元可換取一隻雞,或一次最低檔的性交易,因而「一蚊雞」既指硬幣,亦暗示風月消費。此稱呼逐漸泛化,成為一元硬幣的俗稱。
表1:塘西風月消費等級(1930年代)
消費項目 | 價格 | Remarque |
---|---|---|
花箋(邀約券) | 一元 | 不可退款 |
低檔妓女 | 一毫至二毫半 | 如「雞仔鳳」案例 |
中檔宴席 | 數元 | 含陪酒與娛樂 |
紅牌阿姑 | 十元以上 | 需預約及專車接送 |

塘西風月文化:歷史現場與社會經濟分析
花箋制度與消費模式
塘西風月的運作依賴嚴格的階級制度。紅牌阿姑擁有彩色燈泡裝飾的私家黃包車(稱「雞車」),象徵其地位;低層雛妓(如「雞仔」)則需艱難謀生,如《塘西花月痕》記載的「雞仔鳳」,僅收費二毫半即需接客。
塘西在哪裡?
年代 | 主要風月區 | 估計妓寨數 | 註冊妓女數 |
---|---|---|---|
1925 | 石塘咀、油麻地 | 80+ | 1,200 |
1935 | 石塘咀、灣仔 | 120+ | 2,000 |
1940 | Shek Tong Tsui | 150+ | 2,500 |

花箋制度:一元「雞」的誕生
當時「叫阿姑」流程:
- 顧客在花箋寫姓名、設宴地點
- 跑腿送箋至妓寨
- 阿姑決定應約與否
- 花箋費用:港幣一元,俗稱「一蚊楷」→「一蚊雞」
「一蚊雞」第一次出現於1932年《華僑日報》副刊〈塘西瑣記〉。

塘西風月妓女收入分級表(1920-1940年)
等級 | 佔比 | 月收入範圍 | 備註說明 |
---|---|---|---|
高級妓女 | 10% | 50銀元以上 | 多為紅牌阿姑,擁有專屬「雞車」,服務富商與權貴,收入相當於當時高級公務員數倍。 |
中級妓女 | 30% | 10-50銀元 | 具有一定知名度,需參與花箋競投,收入可維持較體面生活。 |
低級妓女 | 60% | 不足10銀元 | 包括「雞仔」等雛妓及年老妓女,每次服務收費僅2毫左右,生活艱難。 |
補充說明:
- 收入對比:當時一般工人月收入約5-8銀元,可見高級妓女收入極其豐厚
- 通貨換算:1銀元約可購買10-15斤大米,或支付普通旅館單日住宿費用
- 數據來源:綜合《塘西花月痕》、《香港風月史》及1920年代香港社會經濟檔案

戰火與轉型
日軍佔領與風月停擺
- 1941-1945:塘西妓寨悉數關閉
- 1946-1950:難民潮湧入,私娼盛行,「雞竇」取代妓寨
水上花艇與「蜑家雞」
廣州「尋芳艇」文化南移:
Lieu | 艇數(1947) | 每艇人數 | 收費(港元) |
---|---|---|---|
油麻地避風塘 | 120 | 3-5 | 2-5 |
Shau Kei Wan | 80 | 2-4 | 2-4 |
1947年香港水上花艇規模

民間信仰與文化符號
妓行業的神祇崇拜
「鴇」的誤解與平反
老鴇(妓院女主)的稱呼源於古人對鴇鳥的錯誤認知:《丹丘先生論曲》稱鴇「喜淫而無厭」,實則鴇鳥雌雄體型差異大,導致誤以為其「濫交」。這一誤解持續六百餘年,直至現代動物學才得以澄清。


俚語的社會滲透:從風月場到日常生活
「捉黃腳雞」與桃色敲詐
此詞源自農民捕捉公雞的習俗:公雞交配時易被捕,因其腳呈深黃色(黃腳雞)。後引申為設計捉姦並勒索的行為,成為粵語中桃色陷阱的代名詞。
「雞」字廣東話用法大全
catégorie | 詞語/說法 | 意思解釋 | 例句(廣東話) |
---|---|---|---|
字面意思 | 雞 | 指家禽雞隻。 | 今晚晚餐食雞. |
與性工作相關 | Appeler le poulet | 召妓。 | 今晚去去Appeler le poulet. |
雞竇 | 妓院。 | 警方掃蕩咗幾個雞竇. | |
數量少 | 雞碎咁多 | 形容數量非常少,少得可憐(帶有不滿或嘲諷語氣)。 | 搵得雞碎咁多. |
形容弱小/幼稚 | 小學雞 | 嘲諷人思想行為幼稚、不成熟。 | 你咁做好小學雞咋。 |
(好)雞 | 形容人或事物很弱、水平很低。 | 對手好雞咋,實贏。 | |
偷雞 | 冇料扮有料 | 2仔底想偷雞. | |
特定詞彙 | 靜雞雞 | 靜悄悄、偷偷地。 | 我靜雞雞行入去。 |
騰雞 | 形容慌張、手忙腳亂的樣子。 | 一見到考官我就騰雞. | |
咖喱雞 | 戲稱皮膚上的吻痕。 | 你條頸有嚿咖喱雞喎。 | |
雞同鴨講 | 比喻雙方無法溝通,語言不通。 | 我同佢講極都係雞同鴨講. | |
雞乸 | 母雞。有時戲稱體型大的女性。 | 隻雞乸生咗好多蛋。 | |
更多常用語 | 雞碎咁多 | 形容數量非常少,少得可憐(帶有不滿或嘲諷語氣)。 | 佢份人工得雞碎咁多,點夠洗啊? |
咪走雞 | 勸人不要錯過機會。「走雞」指讓好機會溜走了。 | 呢次減價好難得,咪走雞啊! | |
偷雞 | 趁人唔注意 | 1. 佢今日又偷雞唔返工。 2. 佢偷雞剷入禁區射門。 | |
死雞撐飯蓋 | 歇後語,形容人死撐、死不認錯,明明錯了還拼命為自己辯護。 | 錯就要認啦,唔好成日死雞撐飯蓋. | |
雞手鴨腳 | 形容人手忙腳亂、笨手笨腳、毛手毛腳。 | 佢做嘢雞手鴨腳,成日打爛嘢。 | |
雞啄唔斷 | 形容兩個人喋喋不休地聊天,像雞啄米一樣連續不斷。 | 佢哋兩母女講電話講到雞啄唔斷. | |
1雞野 | 1萬元 | 剛剛係賭場執左1雞野. | |
鳳凰不如雞 | 俗語,比喻一個有地位的人落難後,境況還不如一個普通人。 | 佢以前好威,而家鳳凰不如雞,真係陰功。 | |
拜神唔見雞 | 歇後語(下句:噏神噏鬼),字面意思是拜神時不見了雞,引申為一個人喃喃自語、喋喋不休地抱怨或說些不著邊際的話。 | 你係度拜神唔見雞噏緊乜嘢啊? | |
飛雞 | 日產汽車 Silvia S13 | 因住你架飛雞甩尾 | |
飛雞 | 女空中服務員 | 飛雞又出左trip | |
雞巴 | 男性生殖器 | 好大隻雞巴 | |
偷雞唔到蝕揸米 | 佢想炒賣股票賺快錢,點知蝕咗好多本金。 | 他想炒股票賺快錢,誰知道投機不成反而虧了很多本金。 |

語言與社會的互動鏡像
「雞」在香港從家禽變成貨幣、從貨幣變成性工作者、再從性工作者變成網路次文化符號,折射了百年來城市慾望與語言的雙向塑造。
在廣東話中遠遠超越了其作為家禽的本意,成為一個極其靈活和多產的語素。其衍生詞大多帶有貶義、戲謔或生動的比喻,充分體現了粵語的市井智慧和幽默感。理解這些詞彙的關鍵在於結合具體的語境.
「雞」不僅是語言學現象,更是社會史的縮影。從塘西花箋到現代俚語,它記錄了性產業的經濟結構、民間信仰的誤解與修正,以及權力對邊緣群體的標籤化。這些詞彙在今日雖部分淡化,但仍潛藏於粵語文化的底層,成為解讀華人社會性別與階級關係的密碼。

附錄: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羅澧銘,《塘西花月痕》,香港:中華書局,1950。
- 劉天賜,《神女.花街.嫖文化》,香港:次文化堂,2005。
- 鄭寶鴻,《香港風月史》,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
- 《辭海》,「雞巴」詞條考據,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Lectures complémentai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