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為什麼我們總在談論馬力與扭力?
當你打開汽車雜誌,或是在車展上聽銷售員介紹新車時,「馬力」與「扭力」幾乎是繞不開的詞彙。有人說「這輛車扭力強,起步推背感十足」,也有人說「那輛車馬力大,極速能輕鬆破250km/h」。但馬力與扭力究竟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同樣是描述動力的指標,卻會影響汽車完全不同的性能表現?

一、馬力:從蒸汽機到內燃機的動力單位
1.1 馬力的誕生:為了替代「馬」的勞動力
「馬力」一詞的誕生,與人類工業革命的進程緊密相連。18世紀末,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改良了蒸汽機,為了讓民眾理解這項發明的價值,他需要一個直觀的單位來描述蒸汽機的動力——當時最普遍的動力來源是馬,因此瓦特提出了「馬力」的概念。
瓦特通過觀察發現:一匹馬在1分鐘內可以將330磅的重物提升100英尺(約合181.4公斤的重物提升30.48米),因此他定義「1英制馬力(hp)= 33,000英尺·磅/分鐘」。後來,這個單位被轉化為國際單位制:1英制馬力≈745.7瓦特(W),1公制馬力(PS,德制馬力)≈735.5瓦特。

1.2 馬力的本質:功率的度量
從物理學角度來看,馬力是「功率」的單位。功率(Power)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公式為:
功率 = 功 ÷ 時間
而「功」的計算公式是「力 × 距離」,因此功率也可以表示為「力 × 距離 ÷ 時間」,即「力 × 速度」。這一關係對汽車至關重要:當汽車行駛時,發動機的功率最終需要轉化為驅動車輪的力與速度的乘積——速度越高,維持該速度所需的功率就越大。
1.3 汽車馬力的演變:從個位數到上千匹
自內燃機取代蒸汽機成為汽車動力核心後,馬力的提升見證了汽車技術的飛躍。以下是關鍵時間段的典型數據(表1):
時間段 | 典型車型 | 馬力(hp) | 技術背景 |
---|---|---|---|
1886年 | 奔馳1號(Benz Patent-Motorwagen) | 0.75 | 單缸汽油機,排量0.954L |
1920年代 | 福特T型車(後期款) | 20 | 四缸發動機,批量生產技術 |
1950年代 | 雪佛蘭Corvette C1 | 195 | V8發動機,化油器技術 |
1970年代 | 法拉利365 GTB/4(Daytona) | 352 | 高轉速V12,機械燃油噴射 |
1990年代 | 麥凱倫F1 | 627 | 自然吸氣V12,碳纖維車身 |
2020年代 | 特斯拉Model S Plaid | 1020 | 電動馬達,三驅系統 |
表1:1886-2020年典型車型馬力數據對比
從數據可見,汽車馬力在130多年間增長了1360倍,這背後是燃油噴射、渦輪增壓、電動化等技術的突破。

二、扭力:驅動車輪旋轉的「轉動力」
2.1 扭力的定義:讓物體旋轉的力
扭力(Torque,也稱扭矩)是指「使物體繞軸線旋轉的力」。比如用扳手擰螺栓時,扳手越長(力臂越長),同樣的力能產生越大的扭力。其公式為:
扭力 = 力 × 力臂長度
在汽車中,扭力是發動機通過曲軸輸出的「轉動力」,單位通常是牛頓·米(N·m)或磅·英尺(lb·ft)。它直接決定了車輪能否推動車身——扭力越大,車輛在低速度時的「爆發力」越強,比如爬坡、載重或起步加速。
2.2 扭力與馬力的關係:功率的兩個維度
馬力(功率)與扭力並非孤立存在,它們通過「轉速」緊密相連。物理學中,功率、扭力與轉速的關係公式為:
功率(kW)= 扭力(N·m)× 轉速(rpm)÷ 9549
(轉換為英制馬力:1hp = 扭力(lb·ft)× 轉速(rpm)÷ 5252)
這個公式揭示了一個核心規律:功率是扭力與轉速的共同產物。同樣的功率,既可以是「低扭力+高轉速」(如賽車發動機),也可以是「高扭力+低轉速」(如柴油機)。
2.3 扭力的特性:不同發動機的「性格」
不同類型的發動機,扭力曲線(扭力隨轉速變化的關係)差異顯著,這決定了它們的應用場景:
柴油引擎:低轉速時即可輸出大扭力(通常1500-3000rpm達到峰值),適合牽引、載重(如貨車、越野車)。例如,2020年豐田陸地巡洋艦的3.3T柴油機,峰值扭力650N·m(2000-3000rpm)。

自然吸氣引擎:扭力隨轉速上升逐漸增加,峰值通常出現在4000-6000rpm,適合均衡的動力輸出(如家用車)。例如,2010年本田思域1.8L發動機,峰值扭力174N·m(4300rpm)。

渦輪增壓引擎:通過渦輪強制進氣,可在寬轉速區間輸出高扭力(如2000-5000rpm),兼顧低轉爆發與高速動力(如性能車)。例如,2023年寶馬M3的3.0T發動機,峰值扭力650N·m(2750-5500rpm)。

三、扭力和馬力曲線示例
RPM | 扭力 (N·m) | 馬力 (hp) | 説明する |
---|---|---|---|
1000 | 80 | 15 | 低轉速,高扭力起步 |
2000 | 100 | 38 | 扭力上升,馬力漸增 |
3000 | 120 | 68 | 峰值扭力區 |
4000 | 115 | 87 | 扭力穩定 |
5000 | 110 | 105 | 交會點(約5252 rpm) |
6000 | 100 | 114 | 馬力主導 |
7000 | 90 | 120 | 高轉速,馬力峰值 |
8000 | 80 | 122 | 紅線前 |
9000 | 70 | 120 | 扭力下降 |
馬力和扭力是互補概念:扭力是力,馬力是速率。
四、極速的本質:為什麼馬力比扭力更關鍵?
4.1 極速的物理限制:阻力與功率的較量
汽車的極速是指「發動機輸出功率與行駛阻力達到平衡時的速度」。行駛阻力主要包括:
- 滾動阻力:來自輪胎與地面的摩擦,與車重成正比,速度變化對其影響較小。
- 空氣阻力: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公式:F空氣 = 0.5×ρ×A×Cd×v²,其中ρ為空氣密度,A為迎風面積,Cd為風阻係數,v為速度)。
當車速超過100km/h後,空氣阻力成為主要阻力,且隨速度急劇增加。此時,發動機需要輸出足夠的功率來克服空氣阻力,而功率與速度的關係可由「功率=阻力×速度」推導:
P = F空氣 × v = 0.5×ρ×A×Cd×v³
這意味著:速度的三次方與功率成正比。換句話說,若想將極速從200km/h提升到300km/h(提升50%),所需功率需提升至原來的3.375倍(1.5³)——這正是馬力(功率)對極速的決定性影響。
4.2 扭力為何對極速影響有限?
扭力決定了發動機在特定轉速下的「轉動力」,但它無法直接決定極速。例如,一輛越野車可能有600N·m的大扭力,但由於馬力僅300hp,極速往往不超過180km/h;而一輛跑車若有600hp馬力,即使扭力「僅有」500N·m,極速也能輕鬆突破300km/h。
原因在於:扭力需要與轉速結合才能轉化為功率。越野車的發動機為了輸出大扭力,通常轉速較低(如4000rpm以下),而功率=扭力×轉速,因此功率受限;跑車發動機則可通過高轉速(如8000rpm以上),即使扭力中等,也能輸出大功率。
4.3 案例驗證:不同動力參數的極速對比
以下是三輛不同類型車的數據對比(表2),直接體現馬力與極速的相關性:
車型 | 馬力(hp) | 扭力(N·m) | 極速(km/h) | 關鍵特點 |
---|---|---|---|---|
豐田陸地巡洋艦300 | 304 | 650 | 190 | 高扭力,低轉速柴油機 |
寶馬M4 Competition | 510 | 650 | 290 | 高馬力,渦輪增壓汽油機 |
布加迪Chiron Pur Sport | 1500 | 1600 | 350 | 超高馬力,W16四渦輪 |
不同馬力/扭力車型的極速對比
可見,陸地巡洋艦與M4扭力相同,但M4馬力高68%,極速高52%;Chiron馬力是M4的2.9倍,極速高21%,符合「功率決定極速」的規律。

五、核心定義
馬力(Horsepower, HP)
衡量引擎「整體做功效率」,計算公式為:扭力 × 轉速 ÷ 5252。數值越高,代表車輛極速表現越強(例:跑車追求高馬力)。
扭力(Torque, Nm/rpm)
衡量引擎「瞬間爆發力」,指曲軸旋轉的力矩。數值越高,加速與負載能力越強(例:貨車/越野車重視高扭力)。
關鍵差異
特性 | 馬力 | 扭力 |
---|---|---|
作用 | 決定最高速度 | 決定瞬間加速/載重 |
輸出時機 | 高轉速時顯著 | 低轉速即可爆發 |
應用場景 | 高速公路巡航 | 爬坡/拖曳重物 |
六、總結:馬力與扭力的分工與協同
馬力與扭力是描述汽車動力的兩個核心指標,但它們的職能不同:
- 扭力是「瞬時爆發力」的體現,決定了車輛的起步加速、爬坡能力、載重能力,適合需要「低轉高負荷」的場景(如越野、牽引)。
- 馬力是「單位時間內的做功能力」,決定了車輛能達到的最高速度,適合需要「高速度持續運行」的場景(如賽道、高速公路)。
從汽車發展史來看,馬力的增長幅度遠超扭力,這與人類對「更高速度」的追求直接相關。而隨著電動化時代的到來,電動機「高扭力+高功率」的特性,正在重塑人們對動力的認知——但無論技術如何演變,「功率決定極速」的物理法則始終不變。
理解馬力與扭力的本質,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選擇汽車,更能讓我們看透汽車技術進步的核心驅動力:從「夠用」到「更強」,從「力大」到「高效」,人類對動力的探索永無止境。
さらに読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