สารบัญ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017,以下簡稱「新世界」)是香港知名的地產發展商,由鄭氏家族創辦,自1972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以來,已成為本港地產界的巨頭。公司業務涵蓋住宅、商業物業、基建及服務等多個領域,旗下擁有維港文化匯、K11購物藝術館等標誌性項目。近年來,受地產市道低迷、債務壓力及市場波動影響,新世界的股價持續下滑,市值從高峰期的逾千億港元縮水至2025年8月的約180億港元左右。
2025年8月,市場傳出鄭氏家族旗下周大福企業(新世界的控股股東,持有約45%股權)與美國私募基金黑石集團洽談私有化事宜。據媒體報道,這項潛在交易旨在讓新世界退市以更靈活處理資產。
消息一出,新世界股價於8月7日一度暴漲20%,收盤漲10.19%至7.14港元,成交額達10.62億港元。 然而,公司隨即發出澄清公告,強調尚未有任何人士(包括控股股東及黑石集團)就收購股份要約與公司接觸。 儘管傳聞未經證實,但這反映了市場對新世界私有化的高度關注。
資深地產分析員指出,從大股東角度,私有化可「益自己人」,因退市後毋須遵守上市公司嚴格程序,如股東投票及資訊披露,讓買賣資產更自由。這亦是啟動私有化的最大誘因。 對母公司周大福企業而言,私有化後可「拆骨」新世界資產取回資金,但需承擔所有債務,或影響其評級。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認為,在地產市道疲弱下,私有化作價未必理想,對小股東有「搵笨」風險,但公司債務危機亦構成潛在威脅。

私有化的變化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指控股股東或財團透過收購剩餘股份,將公司從證券交易所退市,轉為私有企業。這過程通常涉及要約收購、股東大會投票及監管審批。新世界若私有化,將從公開上市公司轉變為家族控制的私有公司,帶來多方面變化。
首先,在公司治理方面,上市公司需遵守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包括定期披露財務報告、重大交易需股東批准及獨立董事監督。私有化後,這些要求消失,大股東可更自主決策。例如,買賣資產毋須公開招標或股東投票,加速業務調整。這對鄭氏家族有利,因新世界擁有豐富資產,如香港維港文化匯及內地物業,可更靈活重組。
其次,資訊披露變化巨大。上市公司須每季度或半年公布業績、股價敏感資訊及董事持股變動。私有化後,資訊僅限內部,公眾無法獲取詳細財務數據。這可減少市場壓力,但亦降低透明度,可能影響債權人信心。
第三,融資渠道轉變。上市公司可透過配股、發債或權證籌資,但私有化後轉向銀行貸款或私募融資。鄧聲興指出,周大福企業資金充裕,可為新世界提供融資擔保,息率較低,槓桿比率不高。 然而,新世界債務龐大(2024年淨借貸達1291億港元),私有化或加劇融資難度。
第四,稅務及法律變化。私有化需支付稅項,如印花稅,並遵守公司法及收購守則。若成功,股東可獲現金或股份補償,但小股東若不同意,可訴諸法庭。
最後,員工及文化變化。私有化可減少行政成本(如審計費),但可能導致裁員或重組,以提升效率。新世界作為家族企業,私有化或強化鄭氏控制,影響企業文化。
總體而言,私有化讓公司脫離市場波動,但犧牲公開性。對新世界,在地產低迷期,這或許是避險策略,但需平衡各方利益。

好及壞的影響
私有化對不同利益相關者影響迥異。以下從好壞兩面分析,聚焦大股東、小股東、公司本身及債權人。
好影響:
- 對大股東(如鄭氏家族及周大福企業):最大好處是決策自由。私有化後,毋須受上市公司規則束縛,可任意買賣資產,而不需股東批准或公開披露。分析員指,這變相「益自己人」,讓家族更有效管理龐大資產。 此外,可避免股價波動影響家族財富。新世界股價從2020年的約30港元跌至2025年的7港元,低估值下私有化成本低,家族可低價收購剩餘股份。
- 對公司本身:降低合規成本。上市公司每年需花費數千萬於審計、披露及投資者關係。私有化後,可專注核心業務,如加速資產變現還債。新世界手上資產豐富(如農地儲備),私有化可透過周大福融資,息率低,改善槓桿比率(2024年約72%)。 鄧聲興認為,這有助併入周大福,強化整體實力。
- 對小股東:若作價合理,可獲溢價退出。傳聞中,黑石參與或推高要約價,彌補近年股價低迷。小股東亦可避免公司債務危機風險,如新世界2024年總負債達1609億港元。
- 對債權人:私有化後,公司或更穩定,若周大福承擔債務,可提升信用評級。
壞影響:
- 對大股東:需承擔巨額債務。周大福若私有化新世界,須「攬上身」逾1800億港元債務,或影響其評級及融資成本。 摩根大通報告指,周大福缺乏動機,因債務負擔重。
- 對公司本身:融資難度增加。私有公司無法公開集資,依賴銀行貸款。在地產低迷期,資產難售還債,可能加劇流動性危機。新世界2023-2024年總資產從6090億降至4451億,反映壓力。
- 對小股東:可能「搵笨」。鄧聲興估計,在市道差下,私有化作價非好價錢,小股東被迫低價退出。 若不同意,訴訟成本高。退市後,股份流動性消失,無法交易。
- 對債權人:透明度降低,難監察公司財務。若評級下調,債務重組風險升。
總結,私有化對大股東利大於弊,但對小股東及債權人弊大於利。事件反映本港地產疲弱,需極端措施如私有化,而非再融資。

三個不同案例
以下選取三個香港地產上市公司私有化案例,涵蓋不同時期及背景,分析過程、變化及好壞影響。每案例包含時間線。
案例一:新世界百貨私有化(2016-2017)
新世界百貨中國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825)是新世界發展的子公司,專營百貨零售。2016年,新世界發展提出私有化,以每股7.8港元作價,總代價約60億港元。這是母公司收購子公司的典型案例。
時間線:
- 2016年1月6日:新世界發展宣布私有化建議,每股7.8港元。
- 2017年8月1日:延後截止期限。
- 2017年8月28日:建議失效,未獲足夠支持。
- 後續:2025年傳聞再起,但未落實。
變化:退市後,百貨業務併入新世界,減少重複披露。
好影響:對新世界發展,大幅降低成本,整合零售資產。對小股東,獲溢價退出(股價當時約5港元)。
壞影響:小股東若不同意,錯失機會。公司債務壓力未減,反加劇母公司負擔。
啟示:私有化需股東支持,延期常見。新世界可借鏡,避免失效風險。
案例二:會德豐私有化(2020)
會德豐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020)是老牌地產公司,由吳光正家族控制,擁有九龍倉等資產。2020年,家族以股份+現金方式私有化,總代價81.5億港元。
時間線:
- 2020年2月27日:宣布私有化,股東獲1股九龍倉置業+1股九龍倉+12港元現金。
- 2020年6月16日:股東大會通過。
- 2020年7月28日:退市,釋放股東價值。
變化:消除控股折價,資產注入九龍倉置業及九龍倉。
好影響:對家族,決策更靈活,釋放價值(市值1062億港元)。對小股東,獲股份+現金,溢價高。
壞影響:小股東需持有新股份,流動性變。債權人擔憂透明度。
啟示:混合支付模式有效,新世界可考慮類似,減低現金壓力。
案例三:大悅城地產私有化(2025)
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07)是中糧集團旗下商業地產公司,2025年宣布私有化,耗資29億港元退市,溢價近70%。
時間線:
- 2025年7月31日:宣布透過協議安排回購股份,申請撤銷上市。
- 2025年8月:預計股東大會審議。
- 2025年年底:預計完成退市。
變化:資源整合中糧控股,深化業務融合。
好影響:對控股股東,統一品牌、管理成本降。對小股東,高溢價退出。
壞影響:退市後,資產變現難,債務或轉移母公司。
啟示:國資背景私有化順利,新世界作為家族企業,可學整合策略。

新世界發展歷史時間線(表格)
ปี | 事件描述 |
---|---|
1970 | 鄭裕彤創辦新世界發展。 |
1972 | 在香港上市,代碼00017。 |
2016-2017 | 提出私有化新世界百貨,但失效。 |
2020 | 疫情下股價跌,債務升至1137億港元。 |
2023 | 總資產6090億,負債1955億。 |
2024 | 資產降至4451億,淨借貸1291億。 |
2025年8月 | 私有化傳聞,股價漲至7.14港元。 |

สรุปแล้ว
新世界私有化若成,將帶來深遠變化,好壞參半。三案例顯示,私有化可優化資源,但需慎對債務及股東權益。在地產寒冬,這或成趨勢,但需監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