Зміст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漢末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散文家。他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卒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一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輔佐劉備及其子劉禪,建立蜀漢政權,與曹魏、東吳鼎足而立。諸葛亮常被後世視為智慧與忠義的典範,其形象在《三國演義》中更被神化,但歷史上的他,是一位務實的戰略家與改革者。本傳將詳細敘述其生平,包含時間段、重要時刻數據之圖表展示,並分析其奮鬥原因。全文力求詳盡,然限於史料,約以萬字規模敘述,聚焦史實與分析。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諸葛亮(181年-234年)被譽為「智慧的化身」、「忠臣的典範」、「政治家的楷模」。他不僅是三國時代蜀漢的丞相,更是中國文化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象徵。從隆中對策到北伐中原,從治國理政到發明創造,諸葛亮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出生與家族背景
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家族原為琅琊諸葛氏,遠祖可溯至商代葛國國君。父親諸葛珪,字君貢,官至泰山郡丞,早逝於中平五年(188年)。母親章氏亦早亡,諸葛亮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家族雖非顯赫,但諸葛亮自幼飽讀詩書,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養成忠君愛國之志。
早年,諸葛亮隨叔父遷徙。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受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攜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南下。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時年十七,開始隱居隆中,躬耕自給。期間,他結交名士,如崔州平、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與龐統並稱「臥龍鳳雛」。黃承彥將其女許配諸葛亮,鄉諺有「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反映其不拘外貌、重視才德的品格。
諸葛亮早年生活艱辛,但這段躬耕十年(約197-207年),讓他觀察天下大勢,形成戰略思維。他喜吟《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志在匡扶漢室。時局動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據江東,劉備四處流亡,諸葛亮隱居待時,蓄積智慧。

9歲喪父(190年)
14歲喪叔(195年)隨兄諸葛瑾南遷至江東,後獨居荊州隆中
國家 | 東漢 → 蜀漢 |
---|---|
時代 |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 |
主君 | 劉備 → 劉禪 |
姓 | 諸葛 |
名 | 亮 |
字 | 孔明 |
號 | 臥龍 |
封爵 | 武鄉侯(蜀漢封) 武興王(東晉追封) 安國王(前蜀追封) |
封地 | 武鄉 |
出身地 | 徐州琅琊郡 |
世系 | 琅琊諸葛氏 |
出生 | 漢靈帝光和四年 (181年) 東漢琅琊郡陽都縣 (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 |
逝世 | 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農曆八月 (234年) 五丈原 (今陝西省岐山縣五丈原鎮) |
諡號 | 忠武 |
墓葬 | 漢中定軍山 |
祠廟 | 武侯祠 |

隆中十年:知識積累與天下觀的形成
從197年至207年,諸葛亮在荊州隆中隱居十年,期間:
- 精研《孫子兵法》、《韓非子》、《春秋》
- 與司馬徽、龐統、徐庶等人交往,被稱「臥龍」
- 觀察天下大勢,形成「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
這十年是他思想成熟、知識儲備的關鍵時期,也奠定了他日後治國用兵的理論基礎。

出山輔劉備——《隆中對》的戰略遠見(207年)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屯兵新野,經徐庶推薦,三顧茅廬訪諸葛亮。劉備屏退左右,詢問天下大計,諸葛亮遂陳述《隆中對》:分析曹操勢強不可爭鋒,孫權可為援不可圖;建議劉備取荊州、益州為基,北據漢沔,南撫夷越,西和諸戎,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機北伐,興復漢室。此策奠定蜀漢立國基礎。
劉備聞之大悅,喻諸葛亮為「魚水之交」,關羽、張飛初有不悅,劉備勸之乃止。諸葛亮年二十七,正式加入劉備陣營,任軍師中郎將。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卒,劉琮降曹,劉備失勢。諸葛亮親使孫權,促成孫劉聯盟,分析曹軍疲弊、水土不服,勸孫權出兵,共抗曹操。此舉直接導致赤壁之戰勝利。
諸葛亮在會面中提出《隆中對》,其核心內容如下: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對》三大戰略目標
目標 | 內容 | 實現時間 |
---|---|---|
1. 取荊州 | 作為根據地,控制南北交通 | 208年赤壁之戰後實現 |
2. 取益州 | 建立穩固後方,稱帝立國 | 214年劉備入主成都 |
3. 聯吳抗曹 | 形成三國鼎立,待機北伐 | 持續至234年 |
《隆中對》戰略實現進度表(207–234年)
戰略目標 是否實現 實現年份 備註 取荊州 ✅ 部分實現 208年 後被東吳奪回(219年) 取益州 ✅ 完全實現 214年 劉備稱帝基礎 聯吳抗曹 ✅ 初期成功 208–222年 夷陵之戰破裂,後修復 北伐中原 ❌ 未成功 — 五次北伐皆未克復

整頓吏治:選賢任能
諸葛亮重用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形成「四相體系」。他寫下《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強調官員品德。
民族融合:南征平叛,安撫南中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親征南中(今雲南、貴州),七擒七縱孟獲,使其心服口服。
南征七擒孟獲時間軸
次數 時間(225年) Місце 結果 一擒 三月 益州郡 孟獲被俘 一縱 三月 — 孟獲不服 二擒 四月 洱海附近 再俘 二縱 四月 — 孟獲仍不服 …… …… …… …… 七擒 八月 滇池 孟獲徹底臣服 七縱 八月 —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此戰後,南中穩定四十餘年,為北伐提供兵源與糧草。

重要戰役與軍事貢獻
諸葛亮一生參與多場關鍵戰役,以智謀著稱。以下分述主要戰役,並以表格展示重要時刻數據。
赤壁之戰(208年)
曹操率軍南下,號稱八十萬(實約二十萬),孫劉聯軍約五萬。諸葛亮促成聯盟,周瑜火攻曹軍,曹操大敗,退回北方。此戰奠定三分天下格局。
攻取荊州南郡(209年)
赤壁後,諸葛亮助劉備取荊州四郡(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擴大地盤。
入蜀之戰(211-214年)
劉璋邀劉備入蜀防張魯,諸葛亮隨龐統勸劉備奪益州。諸葛亮率張飛、趙雲溯江而上,平定郡縣,包圍成都,劉璋降。蜀漢得益州,實現隆中對半。
漢中之戰(217-219年)
劉備親征曹操漢中守將夏侯淵,諸葛亮坐鎮成都,負責後勤。劉備定漢中,自稱漢中王。
南征南中(225年)
南中叛亂,諸葛亮親征,七擒孟獲(演義虛構,史實為攻心為上),平定叛軍,設郡縣,開發經濟。
北伐曹魏(228-234年)
諸葛亮六出祁山(實五次北伐),志在中原。首次北伐街亭失守,斬馬謖;後多次與司馬懿對峙,五丈原病逝。
以下表格整理諸葛亮參與的主要戰役,包含時間段、參與人數(估計)、結果及數據。數據來源自《三國志》及相關史料,部分為約數。
戰役名稱 | 時間段 | 蜀漢兵力(約) | 敵軍兵力(約) | 關鍵數據 | 結果 | 諸葛亮角色 |
---|---|---|---|---|---|---|
赤壁之戰 | 208年11月 | 孫劉聯軍5萬 | 曹操20萬(號80萬) | 火攻燒船數千艘,曹軍疫病死傷過半 | 孫劉勝,曹操北退 | 促聯盟、外交使者 |
入蜀之戰 | 211-214年 | 劉備軍3萬 | 劉璋軍4萬 | 包圍成都1年,降卒2萬 | 蜀漢得益州 | 後勤統籌、率軍平郡縣 |
漢中之戰 | 217-219年 | 劉備軍4萬 | 曹操軍5萬 | 斬夏侯淵,奪地千餘里 | 劉備稱王 | 成都守備、後勤支援 |
南征南中 | 225年春-秋 | 蜀軍5萬 | 南蠻叛軍10萬 | 七擒孟獲(攻心),收降卒3萬 | 平定南中,設6郡 | 親征主帥、攻心策略 |
首次北伐 | 228年春 | 蜀軍4萬 | 魏軍10萬 | 街亭失守,斬馬謖 | 退軍,失隴西 | 主帥,出師表 |
第二次北伐 | 228年冬 | 蜀軍3萬 | 魏軍8萬 | 斬王雙,獲糧萬斛 | 小勝,退軍 | 主帥 |
第三次北伐 | 229年 | 蜀軍4萬 | 魏軍10萬 | 圍祁山,魏援軍至 | 退軍 | 主帥 |
第四次北伐 | 231年 | 蜀軍5萬 | 魏軍15萬 | 木牛流馬運糧,戰司馬懿 | 退軍,斬張郃 | 主帥,發明運輸 |
第五次北伐 | 234年 | 蜀軍10萬 | 魏軍20萬 | 五丈原對峙,病逝 | 未果,蜀軍退 | 主帥,死於軍中 |
此表展示諸葛亮軍事生涯高峰,蜀漢兵力常處劣勢,靠智謀彌補。北伐期間,蜀軍總動員約20萬次,耗糧無數,反映其堅持不懈。
此戰後,劉備迅速佔領荊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奠定立國基礎。
劉備入主益州(214年)
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趁劉璋昏庸,率軍入川,歷時三年攻下成都。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實際掌管政務。

治國四大政策
依法治國:制定《蜀科》
諸葛亮與法正、劉巴等人共同制定《蜀科》,強調「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他執法嚴明,不避親貴。
- 案例:馬謖失街亭,雖為心腹,仍依軍法斬首。
- 百姓評價:「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政治貢獻與發明
諸葛亮不僅軍事天才,亦是政治改革者。劉備卒後(223年),他輔劉禪,封武鄉侯,領益州牧,總攬軍政。整頓官制,修蜀科法度,嚴明賞罰,打壓豪族,發展經濟。重視農桑,興修水利(如都江堰維護),推廣蜀錦、鹽鐵業,富國強兵。外交上,聯吳抗魏,派鄧芝修好孫權。
發明方面:諸葛連弩(可連發10箭,提高射速50%)、木牛流馬(運糧工具,北伐中運糧效率提升2倍)、八陣圖(陣法,防禦效能強)。這些發明體現其實用智慧。

白帝城託孤——責任的轉折點(223年)
劉備夷陵之敗與病逝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東征孫權,於夷陵之戰大敗,退守白帝城。次年病重,召諸葛亮託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泣拜:「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成為實際統治者
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政事無大小,咸決於亮。他從「軍師」轉為「丞相」,肩負起興復漢室的全部責任。

北伐與死亡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陳述北伐必要,輔佐劉禪之志。次年首次北伐,失街亭,揮淚斬馬謖。自責貶三級,仍堅持北伐。234年第五次北伐,屯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積勞成疾,八月病逝,年五十四。臨終上《後出師表》,囑託姜維等繼志。蜀軍秘喪退軍,司馬懿追至,見蜀軍整肅,歎「天下奇才也」。諡忠武侯。
北伐時間線與數據
北伐次數 | 時間段 | 蜀軍規模 | 魏軍規模 | 關鍵數據 | 結果 |
---|---|---|---|---|---|
第一次 | 228年2-6月 | 4萬 | 10萬 | 失街亭,斬將1 | 失敗退軍 |
第二次 | 228年12月 | 3萬 | 8萬 | 斬王雙,獲甲首3000 | 小勝 |
第三次 | 229年 | 4萬 | 10萬 | 圍陳倉20日 | 糧盡退 |
第四次 | 231年 | 5萬 | 15萬 | 斬張郃,運糧10萬斛 | 退軍 |
第五次 | 234年2-8月 | 10萬 | 20萬 | 對峙百日,蜀損失5% | 諸葛病逝 |
此表顯示北伐耗費蜀漢國力,總兵力動員逾20萬,糧草損耗巨大,但未達中原。
奮鬥原因分析
諸葛亮的奮鬥原因,可從多維度剖析:
忠誠與理想:受儒家影響,諸葛亮以興復漢室為畢生志向。《隆中對》即體現其「匡扶漢室,統一天下」之理想。劉備三顧茅廬,魚水君臣情誼,讓他視劉備為知己,死而後已。出師表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反映其忠君報國之心。
戰略動機:漢末亂世,諸葛亮觀察曹操專權、孫權割據,認為蜀漢須北伐以求生存。隆中對預見三分,北伐為實現之途。南中平定後,蜀國安定,他轉向北伐,旨在「漢賊不兩立」。
個人品格與時代責任:早年躬耕,養成隱忍務實品格。面對蜀漢弱勢,他以智補力,發明工具、改革內政,皆為強國。奮鬥非為私利,乃為天下蒼生,免生靈塗炭。史載其清廉,家無餘財,死後僅田十五頃、桑八百株。
歷史局限:蜀漢地狹民寡(人口約百萬,魏逾四百萬),北伐屢敗非智不足,乃國力懸殊。但其堅持,體現不屈精神。後世評:「智絕」於三國,然天不假年。
諸葛亮一生,雖未統一,卻奠蜀漢基業,遺澤後世。其奮鬥原因根植儒家忠義、戰略遠見與個人操守,成為中國傳統忠臣典範。
時間線總覽
- 181-197年:出生與早年,躬耕隆中。
- 207年:三顧茅廬,隆中對。
- 208-219年:赤壁、入蜀、漢中,蜀漢建基。
- 223-227年:輔劉禪,內政改革,南征。
- 228-234年: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

困局中的光芒
公元234年秋,五丈原的星空格外清冷。諸葛亮躺在病榻上,腦海中或許閃過隆中時的藍圖、長坂坡的烽煙、白帝城的託付、祁山的雪。他終究沒能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夢想,但他用二十七年的奮鬥,將一個政治實體的生存時間延續了整整一代人。
數據會告訴我們蜀漢終將滅亡,但不會告訴我們為什麼諸葛亮明知道結局,還要奮鬥到底。這答案藏在那些無法量化的領域:關於信念的重量、忠誠的溫度、以及在絕對劣勢下依然保持進攻的尊嚴。
諸葛亮留給後世的,不是成功的秘訣,而是如何面對註定失敗的戰鬥——不是盲目樂觀,而是清醒計算每一分勝算;不是放棄原則,而是在絕境中依然堅守程序正義;不是創造奇跡,而是在每一個數據點上都做到極致。
在那個沒有大數據的時代,他用生命演算了最復雜的決策模型:當理想概率無限趨近於零時,人的意志能否成為那個改變歷史的異常值?他的答案是五次北伐、六出祁山、以及星落秋風五丈原的那聲嘆息。
這聲嘆息穿越千年,依然在問每一個面對困境的人:當數據告訴你不可為,你還會為之嗎?
諸葛亮傳奇一生,影響深遠。後世廟祀武侯祠,文學戲曲永傳其名。雖未達志,然其精神永存。
Додаткова інформація:
風は叫ぶ 人の世の哀しみを 星に抱かれた静寂の中で 胸を開けば 燃ゆる血潮の赫は 共に混ざりて 大いなる流れに 人は夢見る ゆえに儚く 人は夢見る ゆえに生きるもの 嗚々 嗚々 誰も知らない 嗚々 嗚々 明日散る花さえも 固い契り 爛漫の花の下 月を飲み干す 宴の盃 君は帰らず 残されて佇めば 肩にあの日の 誓いの花吹雪 人は信じて そして破れて 人は信じて そして生きるもの 嗚々 嗚々 誰も知らない 嗚々 嗚々 明日散る花さえも 国は破れて 城も破れて 草は枯れても 風は鳴きわたる 嗚々 嗚々 誰も知らない 嗚々 嗚々 風のその姿を 嗚々 嗚々 花が伝える 嗚々 嗚々 風のその姿を | 風兒哭喊著人世的悲傷。 在星辰環繞的寂靜中。 如果我敞開心扉,我燃燒的血的紅色, 將匯聚成浩瀚的河流。 人們懷抱夢想,所以他們轉瞬即逝。 人們懷抱夢想,所以他們活著。 啊,啊,無人知曉。 啊,啊,就連明天便會凋謝的花。 在盛開的花朵下,堅定的承諾。 飲盡月色的筵席之杯。 你一去不復返,我孤身一人,佇立在那裡。 那一天的承諾,如同花雨般落在我的肩上。 人們相信,然後破碎。 人們相信,而這正是他們活著的意義。 啊,啊,無人知曉。 啊,啊,就連明天便會凋謝的花。 國家毀滅,城堡崩塌。 即使草木凋零,風仍呼嘯。 啊,啊,無人知曉。 啊,啊,風的形狀。 啊,啊,啊,花兒傳達著,啊,啊,風的形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