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鸡」在粤语文化的日常语言里从来不只是家禽。
它可以是货币单位(「一蚊鸡」)、性工作者(「叫鸡」)、男性生殖器(「鸡巴」),甚至是大学援交女生(「大学鸡」)。
本文将深入探讨「鸡」如何从音译词汇演变为妓女的隐喻,并分析其如何渗透至日常语言、经济活动乃至民间信仰中。

「鸡」与妓女:音译与隐喻的双重起源
普通话「妓」与粤语「鸡」的音韵关联
「妓女的普通话『妓』是『鸡』的音译,慢慢召妓就变成叫鸡。 」这一现象源于语言接触中的音韵适应。在粤语中,「妓」(gei6)与「鸡」(gai1)发音相近,但并非直接同音;其关联更多来自语义的隐喻转移。改革开放后,广东沿海地区妓女行业复兴,塘西与广州妓女如「鸡」般被视为「美食」,使得「叫鸡」一词盛行。

塘西风月与「一蚊鸡」的由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塘西为风月胜地。客人需通过「花笺」(邀请函)邀约妓院阿姑(妓女),每张花笺价格为一元,称为「一蚊楷」(楷音Kai),后因音变而读作「一蚊鸡」。当时一元可换取一只鸡,或一次最低档的性交易,因而「一蚊鸡」既指硬币,亦暗示风月消费。此称呼逐渐泛化,成为一元硬币的俗称。
表1:塘西风月消费等级(1930年代)
消费项目 | 价格 | 备注 |
---|---|---|
花笺(邀约券) | 一元 | 不可退款 |
低档妓女 | 一毫至二毫半 | 如「鸡仔凤」案例 |
中档宴席 | 数元 | 含陪酒与娱乐 |
红牌阿姑 | 十元以上 | 需预约及专车接送 |

塘西风月文化:历史现场与社会经济分析
花笺制度与消费模式
塘西风月的运作依赖严格的阶级制度。红牌阿姑拥有彩色灯泡装饰的私家黄包车(称「鸡车」),象征其地位;低层雏妓(如「鸡仔」)则需艰难谋生,如《塘西花月痕》记载的「鸡仔凤」,仅收费二毫半即需接客。
塘西在哪里?
年代 | 主要风月区 | 估计妓寨数 | 注册妓女数 |
---|---|---|---|
1925 | 石塘咀、油麻地 | 80+ | 1,200 |
1935 | 石塘咀、湾仔 | 120+ | 2,000 |
1940 | 石塘咀 | 150+ | 2,500 |

花笺制度:一元「鸡」的诞生
当时「叫阿姑」流程:
- 顾客在花笺写姓名、设宴地点
- 跑腿送笺至妓寨
- 阿姑决定应约与否
- 花笺费用:港币一元,俗称「一蚊楷」→「一蚊鸡」
「一蚊鸡」第一次出现于1932年《华侨日报》副刊〈塘西琐记〉。

塘西风月妓女收入分级表(1920-1940年)
等级 | 占比 | 月收入范围 | 备注说明 |
---|---|---|---|
高级妓女 | 10% | 50银元以上 | 多为红牌阿姑,拥有专属「鸡车」,服务富商与权贵,收入相当于当时高级公务员数倍。 |
中级妓女 | 30% | 10-50银元 | 具有一定知名度,需参与花笺竞投,收入可维持较体面生活。 |
低级妓女 | 60% | 不足10银元 | 包括「鸡仔」等雏妓及年老妓女,每次服务收费仅2毫左右,生活艰难。 |
补充说明:
- 收入对比:当时一般工人月收入约5-8银元,可见高级妓女收入极其丰厚
- 通货换算:1银元约可购买10-15斤大米,或支付普通旅馆单日住宿费用
- 数据来源:综合《塘西花月痕》、《香港风月史》及1920年代香港社会经济档案

战火与转型
日军占领与风月停摆
- 1941-1945:塘西妓寨悉数关闭
- 1946-1950:难民潮涌入,私娼盛行,「鸡窦」取代妓寨
水上花艇与「蜑家鸡」
广州「寻芳艇」文化南移:
地点 | 艇数(1947) | 每艇人数 | 收费(港元) |
---|---|---|---|
油麻地避风塘 | 120 | 3-5 | 2-5 |
筲箕湾 | 80 | 2-4 | 2-4 |
1947年香港水上花艇规模

民间信仰与文化符号
妓行业的神祇崇拜
「鸨」的误解与平反
老鸨(妓院女主)的称呼源于古人对鸨鸟的错误认知:《丹丘先生论曲》称鸨「喜淫而无厌」,实则鸨鸟雌雄体型差异大,导致误以为其「滥交」。这一误解持续六百余年,直至现代动物学才得以澄清。


俚语的社会渗透:从风月场到日常生活
「捉黄脚鸡」与桃色敲诈
此词源自农民捕捉公鸡的习俗:公鸡交配时易被捕,因其脚呈深黄色(黄脚鸡)。后引申为设计捉奸并勒索的行为,成为粤语中桃色陷阱的代名词。
「鸡」字广东话用法大全
类别 | 词语/说法 | 意思解释 | 例句(广东话) |
---|---|---|---|
字面意思 | 鸡 | 指家禽鸡只。 | 今晚晚餐食鸡。 |
与性工作相关 | 叫鸡 | 召妓。 | 今晚去去叫鸡。 |
鸡窦 | 妓院。 | 警方扫荡咗几个鸡窦。 | |
数量少 | 鸡碎咁多 | 形容数量非常少,少得可怜(带有不满或嘲讽语气)。 | 搵得鸡碎咁多。 |
形容弱小/幼稚 | 小学鸡 | 嘲讽人思想行为幼稚、不成熟。 | 你咁做好小学鸡咋。 |
(好)鸡 | 形容人或事物很弱、水平很低。 | 对手好鸡咋,实赢。 | |
偷鸡 | 冇料扮有料 | 2仔底想偷鸡。 | |
特定词汇 | 静鸡鸡 | 静悄悄、偷偷地。 | 我静鸡鸡行入去。 |
腾鸡 | 形容慌张、手忙脚乱的样子。 | 一见到考官我就腾鸡。 | |
咖喱鸡 | 戏称皮肤上的吻痕。 | 你条颈有嚿咖喱鸡喎。 | |
鸡同鸭讲 | 比喻双方无法沟通,语言不通。 | 我同渠讲极都系鸡同鸭讲。 | |
鸡乸 | 母鸡。有时戏称体型大的女性。 | 只鸡乸生咗好多蛋。 | |
更多常用语 | 鸡碎咁多 | 形容数量非常少,少得可怜(带有不满或嘲讽语气)。 | 渠份人工得鸡碎咁多,点够洗啊? |
咪走鸡 | 劝人不要错过机会。 「走鸡」指让好机会溜走了。 | 呢次减价好难得,咪走鸡啊! | |
偷鸡 | 趁人唔注意 | 1. 渠今日又偷鸡唔返工。 2. 渠偷鸡铲入禁区射门。 | |
死鸡撑饭盖 | 歇后语,形容人死撑、死不认错,明明错了还拼命为自己辩护。 | 错就要认啦,唔好成日死鸡撑饭盖。 | |
鸡手鸭脚 | 形容人手忙脚乱、笨手笨脚、毛手毛脚。 | 佢做嘢鸡手鸭脚,成日打烂嘢。 | |
鸡啄唔断 | 形容两个人喋喋不休地聊天,像鸡啄米一样连续不断。 | 渠哋两母女讲电话讲到鸡啄唔断。 | |
1鸡野 | 1万元 | 刚刚系赌场执左1鸡野。 | |
凤凰不如鸡 | 俗语,比喻一个有地位的人落难后,境况还不如一个普通人。 | 渠以前好威,而家凤凰不如鸡,真系阴功。 | |
拜神唔见鸡 | 歇后语(下句:噏神噏鬼),字面意思是拜神时不见了鸡,引申为一个人喃喃自语、喋喋不休地抱怨或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 你系度拜神唔见鸡噏紧乜嘢啊? | |
飞鸡 | 日产汽车Silvia S13 | 因住你架飞鸡甩尾 | |
飞鸡 | 女空中服务员 | 飞鸡又出左trip | |
鸡巴 | 男性生殖器 | 好大只鸡巴 | |
偷鸡唔到蚀揸米 | 渠想炒卖股票赚快钱,点知蚀咗好多本金。 | 他想炒股票赚快钱,谁知道投机不成反而亏了很多本金。 |

语言与社会的互动镜像
「鸡」在香港从家禽变成货币、从货币变成性工作者、再从性工作者变成网路次文化符号,折射了百年来城市欲望与语言的双向塑造。
在广东话中远远超越了其作为家禽的本意,成为一个极其灵活和多产的语素。其衍生词大多带有贬义、戏谑或生动的比喻,充分体现了粤语的市井智慧和幽默感。理解这些词汇的关键在于结合具体的语境。
「鸡」不仅是语言学现象,更是社会史的缩影。从塘西花笺到现代俚语,它记录了性产业的经济结构、民间信仰的误解与修正,以及权力对边缘群体的标签化。这些词汇在今日虽部分淡化,但仍潜藏于粤语文化的底层,成为解读华人社会性别与阶级关系的密码。

附录: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 罗澧铭,《塘西花月痕》,香港:中华书局,1950。
- 刘天赐,《神女.花街.嫖文化》,香港:次文化堂,2005。
- 郑宝鸿,《香港风月史》,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0。
- 《辞海》,「鸡巴」词条考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延伸阅读: